前言
企业改制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常见且重要的行为。为了规范企业改制行为,保障企业改制合法合规,最高人民法院于2023年7月1日发布了《关于审理企业改制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》(以下简称《司法解释》)。本文将对《司法解释》进行全面解析,帮助企业和相关方理解司法机关对企业改制纠纷的认定和处理原则,保障企业改制过程中的合法权益。
适用范围
《司法解释》适用于人民法院受理的涉及企业改制纠纷的案件。其中,企业改制的含义包括:企业变更组织形式、企业分立、企业合并、企业资产重组等行为。
基本原则
《司法解释》确立了以下企业改制的基本原则:
- 合法合规原则:企业改制应当符合法律、法规和章程的规定。
- 公平公正原则:企业改制应当保障所有股东、债权人和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。
- 信息披露原则:企业改制应当及时、充分地披露相关信息,保障利害关系人知情权。
- 协商一致原则:企业改制应当在各方充分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进行。
企业变更组织形式
主体资格
《司法解释》明确,企业变更组织形式不改变其主体资格,原企业的权利义务由改制后的企业承继。
程序及条件
企业变更组织形式应当按照法律和章程的规定进行,并符合以下条件:
- 取得相关主管部门的批准或备案。
- 召开股东大会或成员大会,并经法定人数和法定比例的同意。
- 制定并通过变更组织形式的决议。
债权债务承继
《司法解释》规定,企业变更组织形式后,原企业的债务由改制后的企业承继。债权人对原企业的债务享有优先受偿权。
企业分立
分立方式
《司法解释》将企业分立分为分立合并和分立吸收两种方式:
- 分立合并:两家或两家以上的企业分立合并为一家新的企业。
- 分立吸收:一家企业分立为两家或两家以上的企业,原企业解散,其权利义务由分立后的企业承继。
程序及条件
企业分立应当符合以下程序和条件:
- 制定并通过分立方案。
- 召开股东大会或成员大会,并经法定人数和法定比例的同意。
- 取得相关主管部门的批准或备案。
债权债务承继
《司法解释》规定,企业分立合并时,分立后的企业的债权债务由合并后的企业承继。企业分立吸收时,原企业的债权债务由分立吸收后的企业承继。
企业合并
合并方式
《司法解释》将企业合并分为合并吸收和合并成立两种方式:
- 合并吸收:一家或多家企业合并吸收一家或多家企业,被吸收企业解散,其权利义务由吸收企业承继。
- 合并成立:两家或两家以上的企业合并成立一家新的企业,原企业解散,其权利义务由新成立的企业承继。
程序及条件
企业合并应当符合以下程序和条件:
- 制定并通过合并方案。
- 召开股东大会或成员大会,并经法定人数和法定比例的同意。
- 取得相关主管部门的批准或备案。
债权债务承继
《司法解释》规定,企业合并吸收时,被吸收企业的债权债务由吸收企业承继。企业合并成立时,原企业的债权债务由新成立的企业承继。
企业资产重组
适用范围
《司法解释》将企业资产重组定义为企业间以股权、资产和业务为主要标的进行的资产配置或优化组合的行为。
形式及条件
《司法解释》认可企业资产重组的以下三种形式:
- 资产转让:企业将部分或全部资产转让给其他企业。
- 股权转让:企业将部分或全部股权转让给其他企业。
- 业务重组:企业将部分或全部业务剥离或转移给其他企业。
企业资产重组应当符合以下条件:
- 合法合规,不损害债权人和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利益。
- 符合产业政策、市场规则和行业惯例。
- 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企业竞争力。
债权债务承继
《司法解释》规定,企业资产转让的,被转让资产的债务由受让企业承继。企业股权转让的,原股东对企业的债务不再承担责任。企业业务重组的,剥离或转移的业务所产生的债务由剥离或转移业务后的企业承担。
争议处理
司法审查范围
《司法解释》明确了人民法院对企业改制纠纷案件的司法审查范围,包括:
- 企业改制是否符合法律、法规和章程规定。
- 企业改制是否遵循了公平公正原则。
- 企业改制是否侵害了股东、债权人和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。
- 企业改制过程中有关部门的行政行为是否合法。
诉讼时效
《司法解释》规定,因未经股东或债权人同意而撤销企业改制决议的诉讼时效为一年。自股东或债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计算。
证据保全
《司法解释》鼓励当事人在企业改制过程中及时收集和保全证据,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。
附则
《司法解释》自2023年7月1日起施行。本解释施行前已受理的企业改制纠纷案件,适用本解释。
结语
《司法解释》的颁布实施,为企业改制提供了规范的司法指引,有助于保障企业改制合法合规,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。企业和相关方应深入学习了解
© 版权声明
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,未经允许请勿转载。